首页 > 诗文 > 王粲的诗 > 七哀诗三首·其二

七哀诗三首·其二

[魏晋]:王粲

荆蛮非我乡,何为久滞淫。

方舟泝大江,日暮愁我心。

山冈有余映,岩阿增重阴。

狐狸驰赴穴,飞鸟翔故林。

流波激清响,猴猿临岸吟。

迅风拂裳袂,白露沾衣襟。

独夜不能寐,摄衣起抚琴。

丝桐感人情,为我发悲音。

羁旅无终极,忧思壮难任。

七哀诗三首·其二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荆州不是我的家乡,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?

极目望去,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,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。

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,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。

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,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。

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,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,

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,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。

夜深了我孤独难眠,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。

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,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。

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,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。

注释

滞淫:长久停留。

方舟泝大江:方舟,方形的小船。泝(sù),通“溯”:逆流而上。

岩阿(ē):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。阿,山丘。

增重阴:更黑暗。

裳袂(mèi):下衣裙和上衣袖子。袂,袖子。

摄:整理。

丝桐:指琴,古人削桐为琴,拣丝为弦,故称。

羁旅:被羁绊而旅居在外,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。

壮:盛,指忧思深重。

难任:难以承受。

七哀诗三首·其二创作背景

  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。内容和诗人著名的《登楼赋》相似。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在荆州时的作品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.《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》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7.12:第157-160页

王粲简介

唐代·王粲的简介

王粲

王粲(177-217),字仲宣,山阳郡高平(今山东微山)人。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由于其文才出众,被称为“七子之冠冕”。初仕刘表,后归曹操。

...〔 ► 王粲的诗(68篇)

猜你喜欢

书秋谷诗集后 其二

薛宁廷

昔梦之帝所,一聆《霓裳曲》。谣诼妒蛾眉,酒食生岸狱。

归坐沧浪亭,临流濯我足。绮语出金仙,冰衔换玉局。

为胡元瑞题绿萝馆二十咏 其十八 湘竹簟

明代王世贞

玉臂展清辉,轻纹熨柔翠。不道香汗流,道是湘君泪。

梦园菊离离起而有感

明代佘翔

白水塘边旧草莱,十年三径锁苍苔。寒花解得人归意,昨夜分明入梦来。

杂诗 其二

清代邹尧廷

岩疆数十里,良楛各异族。地连颍与毫,犷悍习成俗。

颇闻道旁言,谓我少严酷。抚心良自惭,十载负民牧。

登伯牙琴台见菊花

黄节

英雄心事托琴中,独访孤台过断虹。满地夕阳号朔雁,隔帘人影瘦西风。

秋花晚节多迟暮,古调今弹有异同。不为知音为知志,苍茫山水月湖东。

鲍融州病足叩谒适遇孝若示融州菊诗和篇次韵

宋代许及之

不见融州夏涉秋,居然款对豁羁愁。

犹存尊足怜同病,不击虚舟任打头。